邱贵兴:创骨科之权威 让“中国骨科”享誉世界
发布日期:2020-01-15 14:53:04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黄美清 宋道宇 浏览次数:

  是他,首次提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病原因;是他,创新研发出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是他,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内固定系统;是他,为中国骨科赢得世界学术的话语权。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教授,他有着恪守医道的精神内涵和谦逊、果断的性格,倾其一生为中国骨科崛起于世界之巅而努力奋斗,使中国骨科“笑傲”世界。

 

邱贵兴

 

 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以前的农村大都是缺医少药的,我小时候体质差,家庭条件也不好,当时生了病主要靠自己扛着;与此同时看到隔壁的医生不仅受到村民们的爱戴,还能获得良好的家庭条件,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从小就有了一个梦想,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医生,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邱贵兴回忆道。如今77岁高龄的邱贵兴对“医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为患者着想的心,他在几十年的从医路上,一直践行着医者仁心的精髓。

  1960年,邱贵兴从家乡来到北京,成为中国最顶尖医学院校——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八年制学生,这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恢复八年制学制后招收的第二批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精挑细选,在校期间的考核十分严格,邱贵兴被母校“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

 

实践:当好一名医生

   1968年,经过八年严苛的学习,邱贵兴毕业了。为响应国家“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他和同学们都被分配到了西北五省的农村医疗机构。

 坐旅客列车、坐货运火车、坐汽车、坐马车,到了县城再辗转步行翻山越岭,邱贵兴和夫人林守清最终来到了延川县张家河公社,开始了他们的村医生涯。在陕北黄土高原,黄沙漫漫,一口窑洞就是这对新婚夫妻的家。对初到延川的邱贵兴夫妻而言,最艰难的是“生活关”和“技术关”。生活上,因为当地气候比较干旱,非常缺水,每天的饮用水供应都是一大难题,洗澡更是奢侈的愿望,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人人身上都会长虱子”。工作上,刚从学校毕业的邱贵兴,很多手术都没做过,虽然公社医院也有医生,但多数都是卫生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几乎没见过什么手术,所以,遇到急诊患者需要手术时,邱贵兴只能与爱人通过看书学以致用。

由于彼时交通非常不便,患者如遇到难产、摔伤、急腹症等急症,根本无法送到医院抢救,因此,邱贵兴经常在半夜被急促的敲门声叫醒。他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行走在陡峭的崎岖山路上,也记不清有多少次面临紧急时刻,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凭借手电筒的光线做手术。

实际上,当时邱贵兴在公社已经俨然是“内外妇儿”面面俱到的全能型医生。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延川工作的十年中,邱贵兴和夫人同甘共苦、互相勉励,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他们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了无限乐趣。特别是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和对他们的极度信任,让邱贵兴有着身为医生的极大成就感。村医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邱贵兴的从医之路,也历练了他的人生。

 

科研:使中国骨科享誉世界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为了向更高的医学高峰攀登,邱贵兴夫妻先后考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邱贵兴总是白天出门诊、做手术、在病房值班,晚上到实验室做实验、撰写论文。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邱贵兴不仅要养兔子,还要在缺乏放射防护的条件下抱着兔子照X线片。就这样,他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收集了两大纸箱X线片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邱贵兴撰写的研究生论文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论文。这是他刻苦求学、忘我求知的奖励和回报。

求学期间,邱贵兴经常查阅医学资料,当他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脊柱畸形患者的照片时,便坚定地选择了未来的主攻方向——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是骨科最艰难、最凶险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脊柱畸形矫正在我国脊柱外科领域还是空白。1986年,已入不惑之年的邱贵兴远赴加拿大,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世界脊柱侧凸学会前主席Armstrong教授,重点学习脊柱畸形的矫治和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1987年,回国后的邱贵兴开始独立承担大量的外科临床工作,特别是应用Harrington、Luque等新技术治疗了大量脊柱侧凸患者。他在引进、熟练应用国际先进技术治疗脊柱外科疑难病症的同时,还不断地创新研究发展我国的脊柱畸形治疗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从方法创新到器械改良,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1983年,美国人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型,是早期King分型,只有5个类型,不够全面,依据这种分型进行手术,术后失败病例多。直到2001年,Lenke提出新的分型,初步体现了三维矫形理念,开创了特发性侧弯的新的分型,但该分型共分42种,十分复杂,可操作性较差。面对这种现状,邱贵兴决定尝试作出中国人自己的分型。于是,他和同事们一道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脊柱侧凸数据库,收录了3000余例病例资料,并挑选出其中1245例完整病例进行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提出了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PUMC分型)。

PUMC分型分为3个大型、13个亚型,既符合临床特点,又简单实用。按照这个分型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手术入路,而且还可提供手术矫形融合的范围,方便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最后,经过国际同行临床验证证实,“协和分型”与以往的分型相比,使得治疗失败率明显降低,由13.2%降低至2.7%。2005年,协和分型发表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Spine 上。2006年初,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协和分型经过多年的国内外临床应用,又进行了改进。改良的协和分型分为3个大型、15个亚型,2019年发表在美国脊柱外科的权威杂志Spine Journal 上。

2015年,邱贵兴带领的团队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NEJM 上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与复旦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美国Baylor医学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TBX6基因无效变异联合常见亚效等位基因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首次明确了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病原因,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早期诊断及遗传咨询等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高达7.5%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16p11.2区域罕见变异这一独特现象,TBX6基因变异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的贡献率可高至11%,为揭示其他复杂疾病的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国际骨关节疾病领域的重大突破。

对此,邱贵兴强调,这充分证明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虚心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踏实工作,不折腾、不取巧,凭借中国人的才智,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也能做出原创性的创新。

作为骨科界的领军人物,邱贵兴在促进中国骨科规范化进程的同时,还在积极扩大中国骨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与各个国际组织就“一个中国”的立场问题经过多次艰苦谈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成功加盟“国际骨关节十年”行动,还加入了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亚太骨科学会等国际组织。

此外,邱贵兴还倡导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的国际性学术大会,搭建了辐射全世界的骨科学术交流平台。除了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外,还举办国际医疗展览,将世界上最先进的骨科技术、骨科器材,第一时间展现在中国的学术大会上。

 

多年来,数以千计的脊柱畸形患者在邱贵兴的治疗下,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五十年来,他饱经风雨、历经磨难,却未曾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他用最朴实的行动,在脊柱外科等多个骨科领域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使中国的骨科水平不断攀升,硕果累累。他不仅建立了中国骨科的权威,让中国骨科享誉世界,同时还向世界树起了中国外科最权威的一面大旗。(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第35卷第1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